![]()
▲基隆河下游采風文史生態探尋訊息(圖/松山錫口文史導覽隊提供)
基隆河史:八十多公里長的台北基隆河,源頭來自台北平溪內谷觀音山東麓流出,在關渡一帶和淡水河匯合。其山水地形環境生態,早期依水而居人文聚落發展,歷經水陸交通產業變遷、防汛河川整治至現在風貌。
基隆河下游大直,名稱源自於彎曲的基隆河道到了大直這一段之後,變成筆直而寬闊的河道而得名。大直橋為大直至內湖進入市中心之主要道路之一。為世界首座採釣竿式斜張橋設計。因造型特殊成新地標。全長823公尺,橋面寬度28~40公尺,總工程時間約5年。相傳明朝未年,開台鄭成功拔劍射入深潭降妖而得名。劍潭古寺興建於清康熙年間,台北市內最古老的廟宇,現列入市定古蹟。
圓山史前址:大約在4000-2500年前之間,屬台北內海期區域性文化。是臺灣考古上最早被發現的史前時代遺址之一,為日本學者伊能嘉矩和宮村榮一於1897年發現。也因為它豐富的遺址內容帶起了早期臺灣考古學研究的蓬勃發展,至今仍為太平洋區有名的考古遺址。屬於埋藏在地面下的古蹟,圓山當時都在湖畔露出湖面的小島。面積約有2.7公頃,是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小山上及周圍有全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史前時代貝塚,所以也稱為「圓山貝塚」。貝類中以半淡半鹹水性為主,貝殼中並夾雜大量的獸骨,這些都是史前人類的食物殘渣。

▲台北基隆河俯視圖(圖/網路擷取)
舊基隆河道的番仔溝,位置大約在今天的高速公路與延平北路五段交匯的附近,水道與今日的高速公路平行。從基隆河貫穿到淡水河日治時代以前由此進出社子島都必須靠竹筏對渡。二次大戰後,在此造了一座延平橋方便居民出入。
番仔溝的填平在民國五十三年六月(1964),基於經濟上的考量,政府採取了第三個方案將基隆河改道,同時也將番仔溝填平,使得社子和大龍峒連成陸地,渡頭失去功能。從番仔溝到今日重陽橋下的地方是漢人重點開墾之地,生活條件、土地利用價值都比堤外高,只是腹地不大,人口的膨脹後只有移向毛少翁舊社地,也就是現在社子菜市場。
士林三腳渡有蘊藏豐富生命力,也是見證台北變遷的重要據點,它是台北市最後一座碼頭。早期漢人來台開墾,從淡水港延著淡水河深入內地,在淡水河流域建立了不少港口和渡船頭。三腳渡位於基隆河畔、承德橋後港墘一帶,因做為葫蘆堵、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
社子島:台北盆地最低窪的地區。位於基隆河和淡水河的交匯處, 由於觀音山,大屯山系,七星山,陽明山環繞眼前,是一個地形獨特,環山擁水的河口平原,也是台北市內最能感受盆地地形與河流穿越特性的地點.因地理位置的緣故,早在四百年前就有凱達格蘭族毛少翁社人在本地居住,因此被稱為社仔。清康熙33年間發生大地震,地層下陷造成康熙台北湖。毛少翁社移往士林三角埔,現天母一帶。後來沙洲浮起,立置在淡水河及新基隆河間,由泉州同安漢移民拓建至今,現人口有一萬三千人。
大屯火山群山腳下關渡沼地平原,位淡水河與基隆河匯流處東岸關渡堤防內,為一個具有保育、教育、研究等多功能的自然公園,南臨的基隆河口濕地劃歸為關渡自然保留區(英文:Guandu Nature Reserve)。同為臺北市轄區內碩果僅存的濕地環境與候鳥棲地,亦是關渡平原的一部份。
台灣北部最早的闋渡媽祖宮,在清乾隆48年(1783年),由台北基隆地區漢通事賴科,向闋渡原漢幕集大量資金擴建闋渡宮,北投社也捐贈一對石雕龍柱,至今保存良好,見証這難得由在地原住民,共襄盛舉建華人海神媽祖,保佑大台北地區住民。台北淡水河域隨著漢移民入墾下,由下游往上游開拓,農商共進相互增強,帶給淡水河系流域住民凱達格蘭各社快速轉化,由社漢化成庄,河渡口岸繁榮為港街市集。清代台北大龍峒舉人陳維英著詩關渡分潮 :
「第一關門鎖浪中,天然水色判西東。莫嫌黑白分明甚,清濁源流本不同」。
🔸解說講師:松山社區大學文史講師 吳智慶老師
🟦解說點:
上午~大佳大直河段.圓山劍潭.士林三腳渡.外雙溪口.大龍峒社.番仔溝。
下午~社子島溪洲底.李家燕樓.島頭公園.州美五分溪濕地.北投焚化爐高塔.關渡碼頭沼澤區。
🔸集合時間:111/12/16(星期五)上午8:15集合,08:30準時出發,逾時不候
🔸集合地點:捷運行天宮站3號出口地面層
🔸交通方式:以遊覽車搭配步行方式進行
🔸活動費用:400元(含遊覽車車資、保險),午餐自理
🔸報名聯絡資訊
松山錫口文史導覽隊隊長【邱清文】0912-229-734 或email:echo0502b@gmail.com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eBYG4AQ66A5sCtVQ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