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新聞\網記 富足人生\台中報導〉
中華企業策略發展學會創會理事長 莊鈞翔博士致力研究國內外企業,並專精於企業策略給予以及企業法律風險控管,發現國內企業在應用AI技術時,需特別關注以下法律問題,並採取相應的風險管理措施:
一、內部使用AI代理人和自主式AI的法律風險
1. 個人資料保護
企業在使用AI系統處理員工、客戶或合作夥伴的個人資料時,必須遵守「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相關法規,這包括獲得當事人的明確同意,並確保資料的安全存儲和使用,防止資料外洩或被不當利用。
2. 防止運算歧視
AI系統可能因為訓練數據的不平衡而產生決策偏見,企業需確保AI模型的公平性,避免在招聘、晉升、客戶服務等方面出現種族、性別、年齡等歧視,遵守相關反歧視法律。
3. 決策透明度
當AI系統影響到個人權益時,企業有責任提供決策過程的解釋,例如,在貸款審批被拒時,需告知申請人原因,符合「消費者保護法」中的告知權要求。
二、導入AI系統與製程串接的法律考量
1. 產品與服務責任
企業在導入AI技術時,需確保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遵守「消保法」,若因AI系統故障導致損害,企業可能需承擔賠償責任。
2. 行業合規性
不同行業有特定的法規要求,例如,醫療行業需遵守「醫療法」及相關規範,確保AI應用不違反醫療倫理或危及病人安全。
三、引進AI開發人才的法律問題
1. 勞動關係合法性
與AI專業人才簽訂合法的勞動契約,並明確工作內容、薪酬待遇和保密義務,符合「勞動基準法」的規定。
2. 智慧財產權歸屬
在勞動契約中應約定員工在職期間,因工作被授權運用電腦、AI科技創作之程式碼、算力、演算法、數據技術、製程和專案成果的智慧財產權歸屬,避免未來的權益爭議。
3. 營業秘密保護
簽訂企業保密協議,防止核心技術和商業資訊的外洩,依據「營業秘密法」維護企業利益。
四、透過AI產生作品和專利技術的法律考量
1. 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問題
對於AI自動生成的內容,法律對其著作權歸屬尚未有明確規定,企業在使用這些內容時,需謹慎考量,避免侵害到他人權益。
2. 專利申請與保護
企業應將自主研發的AI技術及時申請專利保護,避免被他人抄襲或侵權,注意專利申請的地域範圍,以保護在全球市場的權益。
五、因AI運用而受侵害時的法律救濟
1. 員工違法行為的處理
若員工利用AI技術侵害企業利益,企業可依據「民事法律」、「刑事法律」、「專項法規依據」等追究其法律責任,包括員工洩露企業營業機密、侵害智慧財產權和不正當競爭等行為。
2. 股東與合作團隊之法律責任
股東或廠商若通過AI技術進行不法行為,例如,非法獲取企業資訊,企業可依法提起訴訟,追究其民事或刑事責任。
六、企業應完善風險管理措施
1. 建立企業風險管理機制
企業應設立專業的法律風險管理部門或委外專案管理規劃,以負責AI技術應用的法律合規性審查,定期評估潛在風險,亦擴及至企業營運時,各項法律風險之預防。
2. 加強法律意識教育
對員工進行法律法規和倫理道德之教育培訓,提高全體人員法律知識,避免違法或違規之行為發生。
3. 企業需完善內部規章制度
制訂明確的內部各項法律規範,涵蓋AI技術的開發、使用、管理等各個環節,亦包含企業相關子公司、分公司每一部門對於企業營運作業之明確的法律規範,以確保有章可循,同時避免勞資糾紛。
4. 企業應與法律專業機構合作
企業應與律師事務所或對於企業法律專業的學會合作,乃得以獲取專業的法律支援和最新的法規資訊。
企業正確運用AI技術,不僅有助於提升企業效率和競爭力,更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企業應採積極探索、謹慎前行;因應AI浪潮席捲全球之際,企業既要快速地把握科技帶來的發展契機,應同時警惕並防範潛在的法律風險,方能確保AI科技真正造福人類社會。
中華企業策略發展學會創會理事長 莊鈞翔博士表示:本學會宛如「企業軍師」、「企業智庫」,歡迎各產業企業主與學會進行產業交流,增進彼此對該產業認識、相關法律見解及企業風險管理之預防。
企業可與本學會眾律師透過專案委任成立智庫系統,便能及時協助企業主,提供企業策略、經營藍圖、財務運作,鞏固企業法規、加強企業內外部營運、提升法律合規標準,令其展現於企業經營管理能力中。學會專案智庫系統讓各產業企業在面對公司治理時,都能符合法遵精神,強化企業韌性與法令遵循文化,讓企業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長遠的永續發展!
本文來自:
Eric PhD Industry trend analysis academic perspective